——暨南“大师兄”、爱国归侨杜捷江
2024/07/29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开学(1958.9.24)
1958年9月24日,暨南大学开学典礼
暨大中文系63届毕业50周年聚会合影杜捷江(后排右4)
今日彭湃中学
杜捷江(右二)与老同学在一起(2018)
1973年,一家三代人从全国各地集中在梅州家乡秘密举行营救杜捷江家庭会议。后排右起第四位是杜捷江妻子素芳。
杜捷江夫妇和妹妹的印尼母校,都是东爪哇玛琅市中华中学。
和平日报, 2024年7月29日, 他是印尼归侨,是暨大在广州重建后的第一批学生。他热爱祖国,服务华侨教育事业,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晚年推动创立了造福印尼华裔子弟的玛中大学。在求学路上,他是精诚奋进的好学生;在工作中,他是认真负责的好老师、甘于奉献的好同志;在生活中,他是百折不挠、兼济后进的热心人。他是暨南大学中文系1958级校友,杜捷江。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暨南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黄卓才写下此文,讲述爱国归侨杜捷江千磨百难,矢志不移的感人事迹。
千磨百难,矢志不移——记爱国归侨学友杜捷江
在我们中文系1958级的归侨学友中,没有谁像杜捷江那样经历过这么深重的灾难,也没有谁像杜捷江那么坚强和坚定。文革中,他蒙受不白之冤,被打成“反革命”,坐了八年牢,并被强迫“劳动改造”做苦力,留下一身伤痛。但平反后他对祖国无怨无恨,爱国初心矢志不移,晚年还为海外华侨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01 心向祖国
杜捷江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玛琅市一个爱国华侨小商家庭。虽然兄弟姐妹众多,但他还是有机会读到高中。他父母的家教就是勤奋读书、爱乡思土、报效祖国。1955年在当地中华中学高中毕业后,他很想回到祖国深造,学好本领为人民服务。但总领事强调华侨教育需要像他这样的爱国青年,力劝他留下来为侨教服务。华侨社团总会安排他到一间比较偏远的小学去当教导主任,希望他能协助校长,在三两年内改变这间学校的落后面貌。他爽快答应,留了下来。经努力,连续两年,毕业生考上玛琅中华中学的升学率从百分之十几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学校获得侨众的好评。
1957年,印尼开始陆续查封一些中文学校,不少教师失业。这当然是坏事,但正好为杜捷江回国深造提供了机会。社团总会转而鼓励有条件的青年教师回国,他积极响应。况且他的女朋友素芳已经先他一步回到了祖国,并于1957年考进了山西大学。
1958年7月中旬,杜捷江回到了广州。其时高考已过了考期,但正逢暨南大学重建,招收侨生,学校专门为新归国的200多名印尼侨生提供特别考试。杜捷江顺利考入暨大中文系,他非常感恩祖国对侨生的特别照护。
02 暨大五年
杜捷江入学时已经20岁,比应届生稍大两三岁,显得老成持重。他诚恳正直,和蔼可亲。班里的同学觉得他性格有点“耿”,喜欢跟他争论。所谓“耿”,就是在学识问题上,他总是不让步,非要辩个明白不可。他这不是骄傲,而是一种求索的精神。他很谦虚,一言一行就像谦谦君子。这大概是当过老师,习惯了为人师表的缘故。他不但在学业上勤奋努力,在政治上也积极要求进步,二年级就提出了入团申请。团支部组织委员黄振兴觉得他符合条件,就当了他的介绍人。
虽然他考研落选了,但留校当老师本来还是顺理成章的。可是,毕业分配时出现了一个插曲,陶铸书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暨大重建首任校长)的一句话改变了大家的命运。他指示,我们暨南大学(重建)第一届的毕业生,一律要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原来计划安排在各大城市一些高校、研究机构、新闻和文艺专业单位的分配方案,就被取消了。中文系的华侨学生跟内地学生一样,也要分配到山西、河南、江西、福建和广东(含海南)各地去。杜捷江1962年已结婚,妻子素芳比他早两年毕业,已在太原16中任教。他跟主持毕业分配工作的卢大宣老师说,我是南方人,家乡在梅州(1960年印尼排华时全家回乡),希望在广东工作。但如果组织需要,我也可以到山西去,因为我太太在太原。卢老师惜才,说:“你还是留在广东,然后想办法把太太调过来。”这样,杜捷江就被分配到海丰县。跟他一起到海丰的,还有黄振兴、陈新东两位同学。
暨大五个春秋,他收获良多,整个人的素质学养何止提高了一个层次!他说,五年里,除第一年我用带回来的工资自费吃饭,其余四年,都靠国家助学金。如果不是祖国和共产党培养,我是不可能有机会读大学的。
03 教坛新星
到了海丰县(现属于汕尾市),杜捷江被分配在澎湃纪念中学。该校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13年创办的海丰县立中学,解放之初更名为海丰县立第一中学。1955年为纪念中国早期农民运动领袖、革命先烈彭湃,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拨专款建设新校舍。1957年冬落成,原广东省副省长古大存到校剪彩,正式命名为彭湃纪念中学。学校环境优美,红瓦与绿树相映,设备也比较好。杜捷江专业功底深厚,又认真备课,因材施教,讲究授课技巧,获得领导和同事一致好评。县教育局为此先后组织了两次公开课,推广他的教学经验。
一颗明亮的教坛新星正在先烈家乡冉冉升起,异地分居的实际问题却困扰着杜捷江夫妇。海丰地处沿海一线,出于战备考量,人才政策是可以调出,不能调进。他只好请调太原。一个在南洋长大的归侨到内地去,到黄土高原去,恐怕很难适应,同学和同事都为他担心。然而,爱人的呼唤令他不能不呼应。
04 百折不挠
1965年10 月,杜捷江调到山西,分配在太原市区某中学。正当家庭团聚、琴瑟和鸣,工作也顺利打开了局面时,一场风暴悄然来临。杜捷江被隔离审查、被拘押了。他想不通,尽管他当时还是教工团支部书记,但他的归侨身份被人认定是跟敌特有关。“你在国外生活那么好,为什么要回来?不是做特务吗?”按照这种“革命逻辑”,归侨杜捷江就是反革命。杜捷江来校任教才五年,工作积极,言行端正,抓不到什么把柄。于是,学校革委会决定外调派人到广东梅县杜捷江家乡,一查,父母弟妹一家归侨都是贫农,根正苗红,一个弟弟还是贫下中农协会干部,无可挑剔。外调人员再赶到海丰,找到杜捷江的同学黄振兴。气势汹汹地问:“杜捷江在暨大读书和在彭湃中学工作期间,有什么反动言行,你要老实揭发……”没等他讲完,黄振兴就义正辞严顶回去:“我不知道杜捷江有什么反动言行,只知道他是爱国华侨,一个好同学,一个共青团员,一个好老师!”
但杜捷江还是被送进了监狱,办案者一口咬定证据确凿,宣判“杜捷江认罪态度恶劣,但阶级出身好,为了体现党的给出路政策,判处20年徒刑”。他被发配到在煤矿服劳役。到既繁重又危险的采煤工作面劳动。在家信中,他建议孩子改名字,并改随母姓。妻子理解了,在征得捷江的兄弟妹们的支持后,正式提出了离婚。一天,法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去找杜捷江,他很爽快地在离婚书上签了字。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竟被迫拆散,他俩心如刀割,两颗心都在滴血!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了。杜捷江迎来了希望。1978年4月他走出监狱,回家第一件事是复婚。同年10月,杜捷江获得平反昭雪,恢复工作,补发工资。杜捷江随即要求调往郊区16中学,与太太在一起。那是恢复高考初期,从1979至1982年,杜捷江一直坚守在教师岗位上,负责高考班及高考回炉班的课程。
05 南下香港
杜捷江利用假期回到广州,来到暨南母校,找到老师和同学。大家一致建议他赶快申请去香港,改换一个环境。他回到太原,申请很快得到批准。他与太太、儿子到了香港。他又找到同学、老师。在文汇报当总编辑的曾敏之教授十分同情他的遭遇,毫不犹豫介绍他到报社资料室工作。到了南方,太太的哮喘病不药而愈。而他自己,平反并恢复工作初时,伤痛似乎不觉怎么严重,到港后因气候潮湿,竟疼痛得厉害。在文汇报工作的前五六年,边坚持上班边到处寻医治疗。他先后请过三位骨科医生,他们都非常吃惊,说,你的骨头怎么会是这样的?杜捷江无言以对。医生给他治好了一些,但是康复还是要靠自己的锻炼。他就打拳,做气功。这样,身体才慢慢的有所恢复。杜捷江在文汇报工作至1998年退休。他觉得在报馆编辑部搞资料工作虽未能做出什么成绩,但文汇报是爱国报纸,能为它奉献一份力量,也感到心安。“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他此生无论在何时何地,爱国的信念都十分坚定! 2016年,暨南大学110周年校庆,杜捷江与同学们一起回到母校欢聚。他精神状态很好,谈笑风生。在中文系会议室的座谈会上,他倾诉了自己的不幸,让同学们潸然泪下;他报告怎样锻炼身体,让大家为之振奋!在一场如此苦难深重的历练之后,杜捷江侃侃而谈,就像在讲述别人家的故事。他的宽容大度和坚定爱国的精神令大家十分感动。
06 晚年奉献
谁也没有想到,后来杜捷江做了一件爱国爱侨的大好事——倡议、推动、参与在早年侨居地印尼玛琅市创建了一所造福华裔子弟的大学:玛中大学。
这个学校1966年被印尼政府查封。它从1946年到1966年的20年间培养了不少人才,陆续回到祖国深造的约有一千二三百人。“文革”之后从内地来到香港的大概有六七百人。1987年,杜捷江夫妇与其他几个校友倡议组成了“玛中旅港澳校友联谊会”,他被推选为副主席之一,他太太则担任了十年的秘书长。为了更好地联络全球校友,给校友们提供交流平台,1995年他倡议创办了《玛中校友简讯》(季刊),一直办到2015年。1996年,纪念玛中建校50周年,香港校友会主持召开了全球校友大会。1700人与会,开得很成功,雅加达、泗水、玛琅及香港四地校友会的文艺队进行了会演。
几年后,大家商议建校55周年时再举行一次全球校友大会,杜捷江极力主张在厦门举行,希望通过大会倡议并推动印尼的校友企业家合力创办大学。厦门校友会人较少,力量较弱,为了帮助他们搞好筹备工作,考虑到妹妹也是厦门校友会的负责人之一,她家又可接纳客人,香港校友会便决定派杜捷江夫妇前去参与他们的筹备工作。2001年,900人的厦门大会开得很成功。大会提出了“饮水思源,报效故里”的口号,倡议兴办一所大学,造福华裔子弟。就这样,他们夫妇留在厦门生活了。
2001年厦门大会后,印尼校友中的企业家们积极行动起来了,不久组成机构开始筹备建校工作,决定2005年奠基。纪念玛中建校60周年大会决定提前一年于2005年举行。杜捷江单独承担了香港校友会为大会编写纪念60周年校庆特刊的任务。
为此,他跑了几趟印尼,后来在内地完成了编辑工作,制作成菲林,送去印尼的印刷厂付印。2005年7月,在玛琅市举行了4000多人的校友盛会,共同见证了“玛中大学 ”的奠基典礼。2007年,玛中大学建成开学。除了理工等专业外,学校还开设公共课教授华语,后来又设置了应用汉语专业,都是由国内派去汉语教师。2011年,该校开始有毕业生。2017年建校十周年庆时,香港校友会派了文娱队前往助兴,杜捷江代表香港及内地校友会向大会致贺并赠礼。玛中大学十周年庆典学术论坛邀请了中国、印尼美国的五位著名专家就如办好新型大学发表高见,还请杜捷江代表校友作了《从玛中大学对“饮水思源,报效故里”的实践,谈谈其内涵及历史影响》的专题发言。
玛中大学
2020年印尼教育部对全国3000多家高等学校进行了评比,玛中大学名列第69,成绩可喜。但毕竟是民办的学校,困难不少。近期,董事会已选拔十名热心教育的青年企业家加入,充实有关部门的力量,助力解决经费问题。
如今,杜捷江在厦门安度晚年,仍时常关注著自己参与推动而创办的大学的发展。正是:竹老节不变,花落有余香。(2021.3.10.于暨南园 )
( 注:2022年8月,印尼爱国归侨杜捷江先生,向华侨博物院捐赠一批图书资料和实物,包括香港文汇报出版的《共和国五十周年纪念画册》《中华风采》《邓颖超影集》《香港文汇报四十年》,以及《活在别处——香港印尼华人口述历史》、《玛中建校五十周年纪念特刊》《任抹中华中小学创校百年纪念特刊》《兴隆华侨农场建场60周年献礼图书——兴隆华侨农场专辑》《沈阳华侨志》《梅州华侨志》等图书资料79册,《玛中校友简讯》(1991-2015)73期,照片31张,字画2幅,光盘9张,纪念品4件,共计198件。)
(雨林编辑,来源: 南洋通讯社, 文 / 黄卓才)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