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2 08:38
2012/05/18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陈良
——介绍《英殖民地时代新加坡学生运动珍贵史料选》
对新加坡的513来说,今年特别值得一书。才上个月前,由草根书室出版的《英殖民地时代新加坡学生运动珍贵史料选》(以下简称《史料》)应时而出,深具意义。让阳光照进幽暗的历史角落,应该指日可待了。
史料是一切历史的基础,没有史料,一切免谈,这部巨册的全部价值就在这里,它的无穷意义更待读者去挖掘。主编庄乐田先生以数十年功夫蒐罗史枓,从各类书籍、报章、刊物、杂志、手册等故纸堆中披沙沥金,淘出了199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以期为后人留下珍贵线索,好待有心人去填补历史空白,可谓功莫大焉!
本书的序文,更不能轻读滑过。撰序的林福寿与陈仁贵是当年学运与社运的领袖,两人都曾坐过漫长的政治黑牢,为反殖反帝反李独夫付出惨痛的代价,晚年身心俱瘁,百病缠身,却为当今社会所遗忘。陈仁贵在本书出版前溘然离世,成了一大遗憾。但他与林福寿并袂作序,不仅增添了《史料》的份量,也使《史料》摆出一个姿态出来,一个明显对质官方论述霸权的姿态,要为60年前那场伟大的学生运动争回一口气来。另一篇陈国相的序文,则综述了二战后华校学生运动的来龙去脉,是极好的导读。
这本厚重选集,共由5大章,199篇的原始史料组成,加上绝世的图片(包括木刻、漫画、标贴画)、照片、甚至学运的激励歌曲等等,更显得弥足珍贵,由此可窥见编者的用心与苦心。从「学运的背景」开始,到「学运的萌芽和兴起」、「学运的转捩点(513事件的发生和经过)」、「学运的成长(中学联的诞生和成长)」,至「学生被摧残」而终,正是华校生引领风骚、改革社会的大时代。这些史料不仅构成华教史的重要篇章,也是新马争取自治独立的一环,更是影响新加坡政局走向的关键一页。
新加坡的513事件,起源于1954年学生反对殖民地政府的服役令。当时政府颁发「国民服务法」,规定18到20岁的男性青年,都得参加军事训练。此法令对华校中学生冲击最大(二战后,华校很多超龄生),他们认为服役是为殖民政府卖命,马来亚并没有敌人,有的话也是殖民地政府。5月13日,以中正、华侨学生为主的反服役大游行,打出「学生要读书,不要当兵」口号,最后引爆与警方的冲突,48名学生遭逮捕,轰动全马。
华教提倡本土认同
国民服役向来是国家直接掌控人口最重要的途径。战后马来亚进入建构现代国家的议程,反服役便是反对这个由殖民政府所主导的国家编製。正如林福寿在序文所说的,513事件是「人民争取政治自由与社会公正的斗争过程中的一个转捩点」(页10)。说它是转捩点,因为「513效应」迅速漫延开来,不但促成了日益被边缘化的华校同仇敌忾,呼醒了华教的消沉意志,促进了学运的发展,更进而汇聚成澎湃汹涌的反殖民地运动,而与当时的社会运动形援相属,互为表里。
陈仁贵序文也点出了这场华校生抗争的巨大意义:「从1950至1956年,以学生运动为主轴及主导地的数个社会与政治运动出现了。」(页14)试读这199篇历史文献,可相信其言不虚。华校中学生的抗争,竟成为社会运动的最前线,成为争取国家独立与自由的一股力量,这点放「在世界各地人民(追)求解放的历史上,这是罕见的事」(陈国相语,页18)。
《史料》的资料也显示,50年代的学运基本上也是一场维护华教的运动,这是华教论述里较为忽略的一块,相信能为新马独有的华教运动提供更深刻的意含。华教运动原来也是反殖争独立的一部分,是提倡马来亚意识及本土认同的重要力量,这是当年华校生的不凡贡献,书中的文献俱在,可资证明。
1956年中学联被打压下来后,学运重心转移到甫刚成立的南大的学生身上,直到1965年反《王赓武报告书》为止,南大成为整个新马学运的暴风眼。从1954到1965年正是新马从自治到独立,从合併到分家的国家建构的关键期,发生在1956到57年的全马华校大学潮,正是513意含的延续,是另一波抗衡国家体制收编的大学潮;一直到1969年的513事件,也可以从这个国家建构冲突的历史脉络中得到合理解读。
谁骑劫了反殖成果?
历史虽然是成王败寇,但历史不能被遗忘,公义不能被扭曲。本书前页的献词,欲将此书献给「为反对殖民统治,建立一和平的、平等的、自由民主的、各民族和谐团结的、人民幸福的、独立统一的富强国家而不断艰苦探索与实践的爱国人士」(页8)。这里所说的爱国人士,并不包括宗主国继承者的闪电与天秤,而是那一些被当权者视为判国反动的人士。这正是本书所欲质问的: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是谁骑劫了反殖及独立的成果,出卖了群众运动?
513的另一重大意义,它是李光耀认识华校生世界的开始,也是他跃上政治舞台的凭籍。当时李光耀顶着人权斗士的光环,说着比左派还左的语言,深受华校生与群众的拥护。《史料》收录了他批评林有福的话:「即使你能像希特勒那样无情,你也无法稳固自己的地位。」「你能够相信你禁了一本书,你就可以遏制思想的蔓廷吗?尼赫鲁就曾经说过,思想是一种不能阻止的东西,不分种族不分疆界,它都可以渗透过去。」(页652)何其掷地有声,何其正义凛然。
年轻的李光耀说得没错,没有任何思想是可受遏制的。《史料》赶在新马政治变革的前夕出版,势必引发思想的激盪,带起拨乱反正的功效。因为正如被他囚禁数十年的林福寿在序言中所说的:「世上没有一种政治形势是可以永远保持停滞不变的。不久,人民摆脱新加坡半个世纪以来的政治压迫的日子终究会到来。」(页11)年轻而正义的李光耀也一定会同意这点的。
转载自:东方日报/名家
~赤道论坛/读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