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6 Sep 2024
赤道论坛
Laman Web Khusus Pendidikan Bahasa Cina Malaysia
马 来 西 亚 华 教 专 页
Malaysia Chinese Education Special Page
赤道论坛
马来西亚华教专页

观点辨证 - 南大建校梦与真 (上篇)

19/03/2017 17:33

 

南大建校梦与真 (上篇)


作者/来源:2017/03/17 《新加坡文献馆》~余山农


一,一个时代两个地方三代人的梦

(一)一个时代

1、战后时局

2、和平时代的残酷迫害

(二)两个地方

1、星马一家

2、迫害与同化

(三)三代人的梦

1、在困境中创办南大

2、民族教育的梦


二,一个中心两条路线三年大学园

(一)一个中心

1、福建会馆

2、从陈嘉庚到陈六使

(二)两条路线

1、侨团是建校支柱

2、宣传与筹款

(三)三年大学园

1、抗拒外力同化

2、侨团齐心推动

3、伟大精神感召

4、众志成城

5、奉献精神


南大建校的历史,是受迫害的历史,也是造梦的历史。


南大创办于二战之后,那是一个和平的年代,但和平只是短暂的休息,社会不曾一刻停止过动荡。当时的动荡,反映在南洋华人社会,便是遭受从四面八方来的迫害。


连续不断的迫害使到华人渐渐觉醒,起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于是,在一九四九年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一九五三年成立南洋大学。马来亚半岛本就包括星加坡岛在内。虽然今天分属两地,但就当时华人社会说,只是一个地方。马来亚华人公会和南洋大学是一个地方的两件相关联的事。


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是组织政党,争取民族权益;成立南洋大学是发展民族教育,传承文化传统,抗击外力同化。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和南洋大学都是在捍卫民族权益和生存权力。南洋大学的建校运动,马来亚华人公会始终大力支持。


成立南洋大学比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艰难得多。全靠民族领袖坚忍不拔的精神,侨众同心协力的不懈支持,南洋大学才得以建设起来,实现数百年来,民族教育的梦。


南洋大学是全体南洋华人的梦,一个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梦。这梦先由商界贤明的人开始,继而传遍整个南洋华人社会。造梦的人上自名商巨贾,下至劳工小贩,人人参与,人人奉献,大家都只是为了子子孙孙的明天。全赖千千万万爱护母语和民族文化的人共同努力,南洋大学才能建立起来。南洋大学是真正属于全体南洋华人的大学。


六十年后回过头来,听听当时人说的话,体会他们奉献的精神,依然令人心情激动,衷心致敬。南洋大学创校的历史,是可歌可泣的史诗。


一,一个时代两个地方三代人的梦


(一)一个时代


南洋大学诞生于一个和平的年代,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建设于一个团结的年代,也是一个分裂的年代;成长于一个理想的年代,也是一个丑陋的年代;树立于一个自强的年代,也是一个堕落的年代。


1、战后时局


南大在一九五三年一月十五日倡议创办,一九五六年三月十五日开学,前后三年。当时,正是第二次大战之后不久。虽然战争已经结束,迎来和平,可是战后时局,依然动荡不安。


在这之前,一九一七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社会主义的思潮从此席卷全世界。


两年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的思潮震动中国年轻一代。


十月革命是政治革命,五四运动是文化革命。这两个革命大大改变了各地中国年轻人的世界观。


在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中,有两位,即陈独秀和李大钊,均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年轻一代人中,深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这影响并不限于中国本土,也广传至海外华人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尤其普遍。南洋华人的学生运动便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响。


南洋华人与中国现代政治的变革关系密切。清末的维新运动领导人如康有为和梁启超都到南洋来寻求支持。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也到南洋来寻求支持。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也在南洋广为传播。伴随社会主义思潮的是反殖民地主义思潮。


南洋各地都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在二战之后,反殖民地主义思潮在南洋地区汹涌澎湃。英国拥有最多殖民地,成为各地反殖民地主义的首要目标。反殖民地主义的目的是追求民族独立。追求独立的过程往往是战争。


星马战后仍是英国的殖民地。星马华人都参与反殖民地主义的运动。华人的人数虽然未必最多,但文化却最高。英国人为了防范华人,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压制华人,企图消灭华人的教育,以同化华人为最终目的。


南洋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时局中诞生,维护民族教育,反对同化,成为英国人的眼中钉。英国人及其代理人对南大百般迫害。


南洋大学建校运动,在南洋华文教育史上,也是一场革命。是次革命的目的是改变华文教育的现状和命运。这场革命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一方面是个人,就是建校运动的领导人,一方面是社会,就是响应建校运动的社会大众。社会大众参与南大建校,于是,南大建校成为华人社会整体的运动。


2、和平时代的残酷迫害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战结束。战争结束,带来和平的时代。在战时生活过的人都渴望和平,因为和平带给人希望,但生活在星马的华人,和平带来的却是另一个残酷的迫害。


当日军南侵时,守土的英军,原是以逸待劳,却不堪一击,不战而降。抵抗日军的是马来亚共产党的游击队。英军于是只好与马来亚共产党秘密合作,由马共游击队抗击日军。这样的联合,在英国人只是权宜之计。


马共为马来亚的自由而牺牲,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却不让马共独立存在,而要招安解散。


当时中国内地,在日本人投降后,内战方酣。一场革命正席卷中国。


一九四七年以后,以英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集团,开始长期的冷战对抗。战后的南洋也卷入冷战之中。


一九四八年,马共放弃和平斗争,转入森林继续游击战,攻击英殖民政府,为的是建立独立的马来亚。


一九四九年,中国革命后,成为英美集团封锁的目标。南洋华人也受牵连。从这一年起,南洋华人受到英国人接二连三的迫害,血泪斑斑。


旧的战争过去了,新的战争正在开始。二战结束后,带给南洋华人的不是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一个遭受更多更大更残酷压迫的时代。华人因此生活在暗淡与动荡不安的岁月中。


(二)两个地方


1、星马一家


星马本是一家,星马华人也是一家。


星加坡华人和马来亚华人,血肉相连,华文教育亦如此。一开始倡议创办大学主要就以星马两地为服务对象,而不是仅仅服务星加坡一个地方。因此,南洋大学成功创办,不仅需要星加坡侨众的支持,也需要马来亚侨众的支持。陈六使先生的倡议发表出来后,星马两地侨众一致响应,热烈支持。这是南洋大学终能成功创办的主要原因。


南洋大学属于全体南洋华人,属于马来亚华人,属于星加坡华人。从来都不仅仅属于星加坡一个小地方。


星马原本是英国的殖民地。华人在这里讨生活,从不过问政治。几千年的帝王统治,使中国人都愿意做顺民。《左传》里“肉食者谋之”的话,正反映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政治观念:为政是达官贵人的事,小百姓不必过问。做顺民,对政治冷漠,这是中国人的民族性。在英国人的统治下,中国人只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在意政治的事。虽不过问政治,却又被政治所迫害。


英国人对华人的迫害,星马两地皆同,但马来亚华人所受迫害更为残酷。两地华人面对共同的命运。


2、迫害与同化


第二次大战之后,侨居星马的华人,面对十分严峻的局面,关系到生死存亡。这个时候,在华人社会中,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都是因为受到英国人的压迫而发生的。一件是,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一件是,成立南洋大学。


马华公会的成立,显示出星马华人的政治觉醒,改变原先的政治冷漠,参与当地政治,以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南洋大学的成立,则是显示出华人在政治觉醒之后,决心捍卫自己的文化,反对压迫与同化。马华公会与南洋大学的先后成立,是星马华人社会中互相关联的两件大事。马华公会一直都大力支持创办南大。


这两件大事发生的直接背景相同,都是缘于英国人对华人的压制政策与残酷迫害。


二战期间,日军长驱直入马来半岛。英国军队根本无力抵抗日军。一九四三年,英军不得不与马来亚共产党秘密合作,由马共带领游击队抗击日军。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大战结束。马共帮英军抗日有功,本可以公开成为合法的政党,放下武器,致力于和平斗争。可是,英军在战后重临马来亚时,却不容马共公开存在,要马共解散。


战后,反殖民主义的思潮席卷全世界。英国拥有最多殖民地,成为反殖民地主义的首要目标。星马华人都参与反殖民地主义运动。这是英国人迫害华人的一个原因。


一九四八年,马共放弃和平斗争,转入森林继续游击战,攻击英殖民政府,为的是建立独立的马来亚。这是英国人残酷迫害华人的关键。


英殖民政府因此颁布《1948年紧急条例法令》(Emergency Regulations Ordinance 1948),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紧急法令的目标不只仅仅是马共,而是全体华人。华人平日只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从不过问政治的事,却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一般华人没有自己的耕地,迫于生活,只好在山林边缘地方耕种,以求温饱,不理会政治,万万想不到却遭受政治逼害,无处伸冤。因为英国人认为华人农民帮助马共,便横加迫害。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英国人组织一个垦耕者委员会,专为迫害华人而设,拟定了一份《垦耕者报告书》(Squatter Committee Report 1948)。


一九四九年五月,殖民政府接受了这份报告书,借口在山林边缘地方耕种的华人帮助马共,把他们移殖到新的地方,以便监视控制。这新的地方实际就是集中营,惨无人道。


在接受这份报告书之前,英军对待华人已经十分残暴。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二日,在雪兰莪州新古毛的峇东加里,有廿四名华人村民被英国军队冷血枪杀。从这件事可见当年英军的暴行,不下于希特勒德军之屠杀犹太人。


英国人的手段比日本人更加毒辣。英军不但摧残华人的农作物,更推倒房屋,放火焚烧,把整个村子夷为平地,与日军的三光手段不相上下。当时华人,受苦受难,惨绝人寰。


这个时候,马来亚华人所将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升学的问题,还有一场更大的噩梦。战争结束并没有给马来亚华人带来和平的日子。


时局情势十分严峻,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就在这个困难时刻,马来亚商界的贤明之士,发起成立马华公会。


一九四九年二月廿七日,在紧急法令实施八个月后,马来亚华人公会正式成立。首任会长即陈祯禄先生。


马华公会的成立,显示出华人的政治觉醒,改变原先的政治冷漠心理,敢于起来参与当地政治,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


一九五零年三月,英国人对华人实施残酷的统治政策,就是臭名昭著的毕里斯计划(Briggs Plan)。英国人借口华人农民支持马共,横加逼害,把他们统统驱赶入集中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集中营的四周都用铁丝网围住,前后有两个铁栅门。军警在铁栅门严格搜查,村民进出都得带准证。从傍晚六点到明晨七点是戒严时间,村民必须留在村内。晚上八点以后,如走出门口,可能被枪杀。这是当时的戒严令。


在二战期间,英军战败,被日军俘虏,关入集中营。战争过后,他们用同样的手段来迫害无辜的华人,关入集中营。英军的残暴不下于日军与纳粹德军。在全马各地,这样的集中营为数达几百个,就是至今还存在的“新村”的来源。


从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四年,马来亚总共建立了六百个新村,移殖了五十万华人。马华公会竭尽所能,帮助华人移居。


一九五零年二月,马华开始发行彩票,用发行彩票所筹到的款项,资助在水深火热的新村中生活的华人。


一九五一年,星马教育开始动荡。英国人制定《巴恩报告书》(Barnes Report),在马来亚推行以英文或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国民学校,废除其他语文学校,把教育资源优先拨给国民学校。报告书中说,如果华人不把华文学校改为国民学校,就是对马来亚不忠诚,不把马来亚认作自己永久的家乡。


这份《巴恩报告书》的目的是,把全部华校改为马来文或英文学校,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


这报告书把政治和教育混在一起,以政治理由来消灭华文教育。华人把孩子送进华文学校,本是受母语教育的权利,却硬说是“表现对马来亚不忠诚”,故意歪曲,陷人於罪。其真正目的是同化华人。


当时,马来半岛已在一九四八年组成马来亚联合邦,有自治权。星加坡仍为英国殖民地,不在联合邦内,但是,星马华人与华文教育都是一个整体,在殖民地政府眼中,都是必须消灭的敌人。通过消灭华文教育,便可以达到同化华人的最终目的,引起马来亚华人和华文教育界的强烈反对。


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Education Ordinance, 1952)便是在《巴恩报告书》的基础上拟定的,目的相同,引起华人和华文教育界的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全马华校董教代表大会直指其同化华人的目的。华人子弟受华文教育,乃是华人天赐的基本人权。


一九五一年的《巴恩报告书》和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以同化华人为目的,十分明显。这一点令星马华侨领袖深感担忧。这导致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的成立。


由于《巴恩报告书》以消灭华文教育为宗旨,全马华校教师会於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廿五日,成立教师总会(简称教总)。《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成立宣言》中,揭示三大宗旨:


其一,发扬中华文化与维护种族的教育。


其二,愿与政府合力共谋华校教育的改进。


其三,保障教师地位与改善教师生活。


其中,第一个宗旨就是针对《巴恩报告书》而提出的。这也是创办南洋大学的宗旨。


《巴恩报告书》中的建议,变成了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更进一步钳制华文教育,受到华社非常强烈的批评和反对。


一九五三年四月,反对巴恩报告书及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把马华、教总、董联会代表三方联合起来(当时,董总尚未成立),成立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成为华教三大机构的最高领导单位,通称“三大机构”。这个委员会隶属于马华公会,为华文教育争取权益。


一九五四年八月廿二日,在民族教育生死存亡的时刻,由马来亚各地华校董事会联合会成立了全国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简称董总)。从此,教总与董总成为直接领导华文教育的两个主要机构。


虽然巴恩报告书及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在马来亚制定,但星马两地华文教育合为一体,所面对的压迫相同。巴恩报告书及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的思想也一样针对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只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在马来亚,英国人要把华文学校改为马来文学校或英文学校,在新加坡,只有一个选项,就是改为英文学校。


一九五三年一月十六日,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南洋大学,目的就是捍卫民族教育,反对同化。这个倡议一提出来,星马两地华人齐声相应,形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南洋大学运动。南大成为英国人及其代理人的眼中钉,步步迫害。他们的目的是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


(三)三代人的梦


英国殖民地政府出于对华人的不信任和仇视,一心一意想同化华人。同化的手段从消灭华人的教育开始,最终到达同化的目的。这可以从英国人战后所制定的教育政策清楚看出来。华文教育在和平的时代却面对重重危机。


1、在困境中创办南大


南洋华人之中,商界的鲜明之士,已看出时局的苗头。南洋华人必须发展自己的大学,用以救助自己的民族教育和民族生存。


一九四六年,华人商界的三位贤人,陈六使先生(1897-1972)、李光前先生(1893-1967)、黄奕欢先生(1908-1985),向陈嘉庚先生(1874-1961)提出创办大学的事。


当时,陈嘉庚先生是星加坡福建会馆总理。星马两地,福建人在华人中占多数,商界的成功人士,也以福建籍为多。福建会馆在侨界很有影响力。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略中国。陈嘉庚先生发起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筹募资金,支持祖国抗战。


陈嘉庚先生常说:“金钱如粪土,散播才有用。”他本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在国家有难时救国,在国家衰弱时,兴办教育,以教育为“启迪民智”的措施。他一生最关心的两件事便是救国和兴办教育。他把一生钱财都用在救国和兴办教育,不留给子孙。


一九四六年,二战刚刚结束,南洋各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南洋兴办华文大学的确不容易。办大学於时局为需要,於能力则不足。


陈嘉庚先生建议,南洋学生到厦门大学深造是切实的办法,但这也只能是暂时的办法。南洋学生除非得到赞助,离乡背井到远地去深造并不容易。况且毕业生越来越多,厦门大学未必容纳得了。就长远来看,本地必须有自己的华文大学,让华校学生有机会在本地升学。


一九五一年的《巴恩报告书》是个关键。其目的是把全部华文学校改为马来文或英文学校,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完全出于恶意。


马来亚和星加坡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两地的华文教育是个整体。这份报告书虽然是针对马来亚联合邦的教育提出的,其背后的主导思想和目的也适用于星加坡华文教育。企图通过消灭华人的教育来消灭华人的语言文化,达到同化华人的目的。


报告书的具体建议是,以马来文或英文学校代替华文学校。否则,华文学校将不能得到政府的津贴。这样的建议当然引起华人和华文教育界的强烈反对。华人子弟受华文教育,乃是华人天赐的基本人权,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Education Ordinance, 1952)是在《巴恩报告书》的基础上拟定的,更进一步钳制华文教育,受到华人和华文教育界的非常强烈的批评和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如果华人接受这样的建议,华文学校将彻底消失。


南洋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从开始倡议创办到开幕落成,实现了南洋华人心中一个民族教育的梦。


南洋大学是南洋华人维护民族文化的梦。创校先贤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维护自己的文化,创办大学,而终于把南大建立起来,十分不容易。


星马华人当时面临困境,母语和文化行将被他人所消灭同化,何其危急!陈六使先生目光远大,先天下之忧而忧,忧族忧民,毅然起而倡议创办大学,闻鸡起舞者,四方响应。大家都本着奉献精神,锲而不舍,建立大学的梦才得以实现。这样的精神,就是南大精神,就是陈六使精神,也就是陈嘉庚精神。


南洋大学,是星马两地华人共同的梦。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之后,才创办起来。创办之后,一路上仍然困阻重重,惊险万分。


南洋大学的建校道路,崎岖不平。


2、民族教育的梦


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二日,马绍尔先生到南大校园工地参观,表达对南大的关心和支持。陈六使先生设茶会欢迎。马绍尔先生致答词说:


今日吾人看见一个梦已告实现。华人艰苦创办的南大,在执委努力策划下,其伟大建筑物已呈现在眼前。本人极欢喜,以个人及首席部长之地位,代表人民祝贺及赞助南大成功。


他对华人创办大学,实现梦想的赞赏,便是对英国人及其代理人迫害华人,同化华人政策的不屑。


南大的成功创办,不止是南洋华人教育之奇迹,亦为世界教育之奇迹。


黄奕欢先生在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三日陪伴陈六使先生前往华侨中学视察高中毕业生进修班情况时,对在华中上课的进修班学生说:


南大建设起来,系百余年之理想已告实现。


这“百余年之理想”,即百余年民族教育的梦。百余年前,正当清朝末年,国势衰弱。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的炮舰使大清帝国一败涂地。沿海的闽粤人,陆续移居他乡,到南洋来谋生的很多。在困难的环境中兴办教育,有了小学,有了中学,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学。这民族教育的梦得以实现,足以令所有海外华侨感到骄傲。


一九五六年三月十五日,陈六使先生在开学典礼上振臂高呼:


本人敢在此大声呼,今日为海外华侨最光荣的日子,因为数百年前华侨南渡,经历无数之磨折与苦难,终于凭本身之力量与奋斗,建立起一间大学,而且这间大学,就在今天开学了。


他怀着跟黄奕欢先生同样的心情,只是回看更远些。


陈六使先生虽以商业起家,而心中无时无刻不忧族忧民,为民族教育忧,为民族传统之传承忧,为子孙万代之教育忧。正是这样的精神使他为创办南大而勇往直前。


先贤创办南大的精神,就是南大的精神,也就是“自强不息,力求上进”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建设起来南洋大学,建设起来一个民族教育的梦。


一九四九年,中国革命后,华校毕业生无法再到中国上大学。这让华校面对师资短缺的困境,华文教育雪上加霜。在本地兴办一家华文大学的需求殷切,迫在眉睫。


一九五零年,陈嘉庚先生回国参与建国运动。陈六使先生继承他当福建会馆主席。维护华文教育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


一九五零年九月九日,福建会馆为其辖下学校举办义演筹款时,陈六使先生出席致词。他第一次公开提及创办华人大学的事。他说(刊于1950910日《南洋商报》):


余希望华侨在马来亚创办一大学。目标求其五年内成立,五年不成则十年,逾十年而马来亚犹无中国大学,则为落伍。二十余年前,吾人出洋,思想为赚钱,赚钱入手,荣归祖国,建家立业,显祖荣宗,可为得意。今日见解已不同,自第二次大战后,吾人已认识马来亚无异吾人之故乡。既有此一新见解,自当为吾人马来亚之子孙计,以南洋群岛吾侨之众,中学生之多,非从速办一大学于中心地点之新加坡不可,愿各位贤达共促成之。


从这番话中可见他对民族文化教育之关怀与忧心,对时势之触觉极其敏锐,目光远大。他所说的“为吾人马来亚之子孙计”,就是为了不让子孙被同化。在陈嘉庚先生之后,陈六使先生是中国人中,最伟大的教育家。


南洋大学就是在面对被同化威胁的背景下设立的。南洋大学的成立,在马华公会成立之后,显示出华人在政治觉醒之后,决心捍卫自己的文化,反对压制与同化。马华公会与南洋大学的先后成立,是星马华人社会中互相关联的两件大事。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的倡议公布后,马华公会大力支持。那是马华公会捍卫华文教育最豪壮激越的时期。


从一九五二年二月开始,马华公会逐步与巫统合作。这让陈祯禄先生得以说服马来人不反对华人创办大学,为南大建校清除一些障碍。


一九五三年一月十六日,陈六使先生正式提出,为维护中华文化与民族教育,必须创办大学,让马华文化得以永存,不致被时势所淘汰。


华文学校当时面对的困难,都是由于英国人对华文教育的压迫所造成的。《巴恩报告书》和《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以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为目的。殖民地政府要华人纳税,却不肯资助华文学校,以致华校资金不足,经费困难。


陈六使先生希望唤醒大家,立即拯救民族文化,民族教育,以免被彻底同化。他传承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的精神。侨界常以陈六使先生领导的南大筹募基金运动,与陈嘉庚先生领导的筹赈祖国难民运动,相提并论。


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华文大学的消息刊于报上后,立即引起星马华人社会各方热烈响应。当时,星马华人已普遍感到华文教育被消灭,最终被同化的危机。


创办大学,需要大笔资金。华人办华文大学,不可能得到政府资助,只能靠自己。当时,星马各地的华文学校,都是靠华人自己筹钱创办的。殖民地政府不愿意支持。因此,当务之急便是筹募资金。


商界的支持十分重要,侨团的支持也一样重要。商界的领导人往往也是侨团的领导人。由侨团带动鼓吹,可以唤起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起而支持,把建设南大推广为全体华人的社会运动。为了唤醒各地侨胞,意识到创办大学对民族存亡之重要,需要到各地侨团,多方宣传,吁请各地侨众支持办大学。为此,南大执委会采取了两个步骤:一是把创办大学的信息具函通知马来亚各地中华总商会,吁请在各地带动成立筹备南大委员会;一是派遣特使到马来亚各地,报告创办南大的原因和目的,并吁请各地侨界为南大筹款。


各地中华总商会的领导人,一般都是马华公会的领导人。带头成立分会和支会的,主要也都是总商会和马华公会的地方领导人。参与的人中,以侨团和教育界的为多。由各地委员会带动,南大建校成为星马华人的社会运动。各地侨团和教育界最大的作用是,一边推动成立分会和支会,一边帮助筹募建校基金。


星马华人在面对外力压迫时,对南大建校,极其企盼,因而陈六使先生登高一呼,便立即万山响应,南大建校成为华人社会整体的运动。各地各界奋力为南大建校筹款。各行各业都十分积极,不分年龄,男女老幼都热切参与。商界、劳动界、教育界、体育界,齐心协力,主办各种筹款活动,把南大建立起来。


在各个州所设立分会和支会,相互配合,把建设南大的信息传达到半岛的各个角落,传达到每个人的心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委员会,帮助推动南大建校,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最终,南洋大学如期诞生。


在南大建校过程中,陈六使先生和执委会的带动非常重要。陈六使先生以他敢于担当的领导精神,不畏困难的魄力,显出坚忍不拔的领导本色,感染各地华侨,通力支持,全体响应。


南大是民办的大学,殖民地政府不仅不支持,而且敌视。全靠各地侨团与侨众一心一德,通力合作,克服万难之后,才成功创立起来。出席开学礼的侨众,高呼“南大万岁!”正是高呼出他们的心声。


(新加坡文献馆)

 

 

返回首页